产业升级叠加进口替代 汽车行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来源:华泰联合研报 作者:华泰联合研报 【打印】 【复制链接】 【附件下载】

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汽车行业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产品结构调整和更新步伐持续加快,2016 年销量同比高增长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旋律。根据中汽协数据,2016 年,汽车产销 2811.88万辆和 2802.82万辆,同比增长14.46%和13.65%,增幅比上年提升11.21个百分点和8.97个百分点。

中汽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442.1万辆和2437.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5%和14.9%,增速高于汽车总体1.0和1.3个百分点,其快速增长对于汽车产销增长贡献度分别达到92.3%和94.1%,在汽车市场整体产销创新高的2016年乘用车产销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2016年新能源汽车生产51.7万辆,销售50.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1.7%和53%。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1.7万辆和40.9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63.9%和65.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9万辆和9.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7%和17.1%。

QQ截图20170414112521_副本.jpg

中汽协会预测,2017年汽车市场销量约为2940万辆,同比增长5%左右。预计2017年乘用车增速为5%左右,销量为2570万辆左右,其中轿车和交叉型乘用车会呈现负增长,SUV和MPV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17年商用车增速为2%左右,销量为370万辆,其中客车负增长而货车保持正增长。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增长基调下政策护航预期强烈。预计未来五年仍将保持5%左右的复合增速。乘用车2016年受益购置税减半实现政策高速增长,展望2017年增长可期。SUV 车型仍是主流偏好,未来销售占比有望突破50%,自主品牌借势力推热销车型实现产销与业绩双提升;受益于治超、替换、物流需求叠加,重卡复苏趋势有望在明年延续。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行业将恢复健康有序的发展。201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过热,补贴政策的漏洞导致部分虚假产销行为,随着2016年9月骗补核查逐渐落地,行业不良现象得到遏制,产业发展也逐渐趋于健康化。考虑到纯电动技术相较插电混合技术的油耗替代优势显著,以及我国新能源纯电动车的技术水平更为成熟,长期看来纯电动车的比例仍存在提升空间。在充电站大面积普及、充电时间大幅缩短以及续航里程显著延长之前,阶段性来看插电混动仍有机会。

在汽车零部件细分行业,我国汽车产业尤其是零部件产业已经进入“深度国产替代”的新阶段,由此前整车装配、内外饰基础零件、核心零件合资模式过渡到高壁垒核心零部件的深度国产化(国内自主厂商取代外资或合资厂商)。此前国内已经基本实现在整车装配,零部件领域内外饰和冲压件等基础部件领域已具备自主配套能力,但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尤其是产业壁垒较高、具有整车动力性和安全性要求的零件上,仍然由国际厂商(包括其在华设厂、合资企业)主导,但这一局面正逐渐被打破。

细分领域的突破厂商多为民营性质汽车零部件上市企业,此前在传统主业上已经取得龙头地位,通过产品转型升级(产品高端化、商用车转乘用车)、外延并购(尤其是海外优质资产)实现产品配套能力。成本优势、自主品牌整车客户偏好构成其打破国际厂商市场垄断或主导地位的主要因素。此外部分国际厂商基于产业转型、竞争优势缩小等原因,或将采取主动退出的战略,这也将为国内自主厂商攻城略地提供发展空间。由此我们判断“深度国产替代”趋势今后将会不断加强,产生更多类似福耀玻璃的成功案例,由产业赶超者成长为全球供货巨头。

4_副本.jpg

依据单车价值、产业壁垒、市场空间等考量维度,零部件细分领域的变速器、座椅总成、轮胎、车灯总成、汽车线束、安全气囊、转向和制动助力系统已经实现配套突破,并有望实现“深度国产替代”。变速器领域主要突破点在于国产品牌自动变速器(AT、DCT 和 CVT)逐步配套自主品牌乘用车;高壁垒且市场空间大的乘用车座椅总成亦有国内自主厂商重大突破。此外轮胎、车灯、线束、转向与制动助力等细分领域的自主替代趋势业已出现并将不断加强。通过外延与自主并行的策略,国内厂商也有望在安全气囊及其核心部件领域并逐步获得市场主导权。

因此,虽然我国乘用车产业今后5年将进入稳速增长阶段,整车产销量复合增速预计处于个位数区间,然而零部件细分领域,由于存在“深度国产替代”的情况,或将出现高于甚至数倍于产业整体增速的情况。领域内实现突破的国内自主零部件厂商则将分享随之带来的高增速、高利润率的发展红利,其中优质上市企业有望充分把握现阶段国内资本市场的有利因素,通过募投项目、优质资产注入等方式强化在细分领域内的竞争优势,为下一阶段打造国际零部件巨头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