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生、扩内需、促稳定 棚改事业迎来全面发展契机
众所周知,衣食住行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迎来了人口爆发式增长,住房紧张、住房条件差一直是民生的软肋。从2003年以来,中央启动“民生工程”、“棚户区改造”等政策,棚改,这一名词开始出现在大众视线中,更是多次出现在中央会议文件上,同时各项政策措施也在积极落实。2013年,李克强总理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2015年国务院研究制定了“三年改造计划”,棚改事业进入了快车道。
中国政府于2015年提出实施三年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实施包括城中村在内的1800万套棚户区改造。2015年,全国棚改计划开工600万套,全年开工601万套。2016年,全国棚改计划开工600万套,全年开工606万套,均顺利完成年度任务。2017年全国计划开工600万套,从各省、地区上报的改造计划看,今年将在10月份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棚户区改造工作激励措施实施办法(试行)》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目前全国棚改事业推动有力,资源配置完善,效果显著,集中体现了棚改三大初衷,
惠民生,让改革红利造福基层群众
作为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棚户区改造补齐了城镇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的短板,让这些居民与其他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资源。
今年48岁的湖北省当阳市市民钟晓静是棚户区改造的受益者之一。在2016年底搬进新家之前,她和家人长期住在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旧房中,不仅门窗破损,而且没有排水渠道。钟晓静说:“新房宽敞明亮,自来水、排水设施都配套齐全”。刚刚过去的一年,当阳市有3551户和钟晓静一样的棚户区居民有了新住房。
扩内需,实现住房改善与去库存促投资多赢
由于棚户区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原材料投入,这一民生工程也起到拉动投资并推动中国三四线城市商品住宅去库存的效果。
2016年12月29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已建成的棚户区改造项目——碧水园小区。
地处山东西部的菏泽市是近两年棚户区改造的重点地区之一,2016年改造任务为6.2万套。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菏泽市房地产市场出现销售迟缓、库存增加的局面,特别是到2014年底,库存商品住房去化周期达18.8个月。
菏泽市住建局局长吴修印说,菏泽市棚户区改造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棚改居民自主购买存量商品住宅,货币化安置率从2015年的12%提高到2016年的57%,消化存量商品住房376万平方米。“以过去12个月的平均销售量估算,全市库存商品住房去化周期降至8.8个月。”
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这一举措在中国多个地区均取得明显的消化商品住宅库存的效果。截至2016年11月底,内蒙古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达75%,全区商品住宅可售面积下降19.7%。山东省2016年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为55.9%,当年全省商品住宅库存去化周期从2016年3月底的17个月降至12月底的10个月。
促稳定,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
新型城镇化是去库存根本途径、重要途径。就是要支持、引导农民工和农民进城买房,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据调查,去年有的城市农民工和农民买房占整个买房量的50%,有的县城达到70%。各地推出了农民安家贷,去年为50万农民工和农民家庭解决住房问题提供了贷款支持,有的地方还建立了贷款担保机制。
2017年棚改新动态
财政支持棚改:2017年中央补助将提高
2月23日,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在国新办发布会介绍,目前,中央棚改的补助资金已经有了安排,比去年有所提高。要进一步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要大幅度提高比例。
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提高
各省份在布置2017年棚改任务时,对货币化安置比例也提出了要求。如河南省2017年计划新开工棚户区改造42万套(户),基本建成30万套,并要求货币化安置率要达50%以上。甘肃省也正在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提出2017年棚改货币化安置率将达到50%以上。
强调棚改区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发展
注重配套和环境建设。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强腾空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抓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商业等公共设施建设,搞好绿化,美化环境,吸引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进驻。各地在推进棚改的同时,必须努力发挥本地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社会投资,培育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让城市居民不仅住得下,而且住得好。
推出棚改激励措施
根据棚改年度任务、工作进度、货币化安置情况、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开工和投资完成情况、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情况,同时参考资金筹集、工作成效、日常管理、守法执规等情况,并结合国务院大督查、部门日常督查、相关专项督查、审计等情况综合评定各省市奖励名单,推动棚改更好更快完成。